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太阳位置的变化如何影响影子的方向和长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掌握太阳位置变化对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影响。
-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并总结出规律。
三、教学准备
- 彩色粉笔或标记笔
- 小型物体(如铅笔、玩具等)
- 记录表
- 阳光充足的户外场地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每天早晨、中午和傍晚时,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有什么不同?”
-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太阳和影子》。
2. 探究活动
- 活动一:观察影子
- 带领学生到户外,选择一个阳光充足的地方,让学生放置一个小物体在地上,并画下影子的位置。
- 记录下影子的方向和长度。
- 活动二:跟踪影子变化
- 每隔半小时重复上述步骤,观察影子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 引导学生讨论影子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3. 总结规律
- 回到教室后,组织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影响影子的方向和长度。
4. 拓展延伸
- 提问:“如果在不同的季节,影子会有怎样的变化?”
-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五、课堂评价
- 通过观察记录表检查学生是否正确记录了影子的变化。
- 在课堂讨论中评估学生对太阳与影子关系的理解程度。
六、作业布置
- 完成一份关于影子变化的小报告,包括观察的时间、地点、影子的方向和长度等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不仅能够理解太阳和影子的关系,还能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