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 DKA)是一种严重的代谢并发症,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但也可能发生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它通常由胰岛素缺乏引起,导致体内脂肪分解加速,产生大量酮体,从而引发酸中毒。本文将通过精读相关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系统化的诊疗思路和操作建议。
病因与发病机制
DKA的发生主要与胰岛素不足和应激状态有关。当胰岛素水平下降时,肝脏开始过度合成葡萄糖,并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糖升高。同时,脂肪分解增加,游离脂肪酸转化为酮体,最终导致血酮浓度上升和代谢性酸中毒。此外,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因素也可能诱发DKA。
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及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指南,DKA的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 血糖≥13.9 mmol/L;
- 动脉血pH<7.30或碳酸氢盐<15 mmol/L;
- 血清酮体阳性(如β-羟丁酸≥3 mmol/L)。
治疗原则
1. 补液治疗
补液是DKA治疗的基础,目的是恢复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并降低血糖。初始阶段推荐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快速补液,目标是在第一小时内补充约1-2升液体。随后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调整补液速度。
2. 胰岛素疗法
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注射是纠正高血糖的关键步骤。一般采用持续输注方案,初始剂量为0.1 U/kg/h。一旦血糖降至13.9 mmol/L以下,则可改为皮下注射长效胰岛素维持血糖稳定。
3. 纠正电解质紊乱
DKA常伴有钾离子丢失,因此在补液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钾水平。如果血钾低于3.3 mmol/L,则应在补液的同时给予钾补充;若高于5.5 mmol/L,则暂时避免额外补钾。
4. 防治并发症
积极预防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脑水肿、低血压休克以及感染等。对于存在严重并发症风险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保障安全。
注意事项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 定期复查生化指标,动态评估病情变化;
- 根据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总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需要紧急处理的危急情况。通过遵循科学规范的指南,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希望本课件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