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晏子使楚》
原文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文
晏子即将出使楚国。楚王听说后,对身边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言辞的人,现在他要来了,我想羞辱他,怎么办呢?”旁边的人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问:‘这是什么人?’我们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设宴款待他。酒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谁?”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原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北就成了枳子,虽然叶子看起来很相似,但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啊。如今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进入楚国却偷窃,难道不是楚国的水土让人容易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二、《晏子辞千金》
原文
晏子相齐,景公赐之千金,晏子不受。公曰:“寡人有千金,子不受,何也?”晏子对曰:“臣闻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义者不取不义之财。千金者,国之重器,非臣所得也。且臣闻之,忠臣事君,不以其私利,而以公义。今臣受千金,则是臣以私利事君,而非以公义矣。故臣不敢受。”
景公叹曰:“子之清廉,寡人不及也!”
译文
晏子担任齐国宰相时,齐景公赐给他千金,晏子没有接受。景公说:“我有千金,你不接受,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廉洁的人不接受施舍的食物,正义的人不获取不正当的财物。千金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不是我应该得到的。而且我听说,忠臣侍奉君主,不应以个人私利为念,而应以国家公义为重。如果我现在接受了千金,那便是我以私利侍奉君主,而不是以公义侍奉了。因此,我不敢接受。”
齐景公感叹道:“你的清廉,我实在比不上啊!”
以上两篇故事展示了晏子的智慧与品德,他不仅机智应对楚王的刁难,还以清廉自守,赢得了后人的敬仰。这两则故事流传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