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莫泊桑及其代表作品。
- 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家庭成员间的情感纽带。
- 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 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及变化。
- 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深入讨论。
三、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背景;分析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深入探讨小说主题,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先讲述一个关于亲情的小故事或者播放一段相关视频来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引入课题《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2.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解答疑问。
3. 提问: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主要内容。
(三)精读细品
1. 小组合作探究
- 分组讨论:菲利普夫妇对叔叔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观点。
2. 深入分析
-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如文中提到的“牡蛎”、“信件”等物品,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讨论:你认为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现象?
(四)拓展延伸
1. 思考题:如果让你重新编写这个故事结局,你会怎么写?为什么?
2. 小组展示:每组选择一种方式(绘画、短剧、演讲等),展现他们心目中的《我的叔叔于勒》。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强调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个人道德观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1.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的看法。
2.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莫泊桑及其作品的信息。
以上就是《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