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什么是欺凌行为,知道在遇到欺凌时应该怎么做。
2.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学会尊重他人,与同伴友好相处。
3. 实践目标: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让幼儿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巧。
活动准备
-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不同场景下的欺凌行为)
- 角色扮演所需的简单道具(如布偶、玩具等)
- 彩色纸张、蜡笔等绘画工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可以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主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别人欺负你或者你的朋友?你觉得那是什么感觉?”引导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激发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二、认识欺凌行为(10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向孩子们展示一些常见的欺凌行为,比如嘲笑、推搡、抢东西等,并解释这些行为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危害。同时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三、讨论如何应对欺凌(15分钟)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孩子们提出自己认为有效的解决办法。例如:
- 遇到欺凌时不要害怕,勇敢地说“不”;
- 及时告诉老师或家长;
- 和小伙伴一起站出来反对不公平的事情。
四、角色扮演练习(15分钟)
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境进行表演。情境可以包括:
- 当看到别的小朋友被欺负时,该怎么做?
- 如果自己成为了受害者,该如何处理?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分享(5分钟)
最后,请几位小朋友上台分享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教训。教师也可以补充说明,教育孩子不仅要学会保护自己,还要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延伸活动
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回家后画一幅关于“友善待人”的图画,并向家人讲述今天学到的知识。
通过这样系统化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还能促进班级内部和谐友爱氛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