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师说》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掌握韩愈关于“师道”的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观点;运用现代教育理念解读文本,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对尊师重道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敬老师、虚心求学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并概括韩愈提出的“师道”思想。
难点:结合当代社会背景,思考如何践行尊师重道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师生关系的名言警句或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老师相处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之后请几位同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指出读错的地方。最后教师总结正音情况,强调几个易读错的字如“郯子之徒”中的“郯”。
(三)精读赏析
1. 教师提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韩愈怎样的教育观?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这句话明确了老师的职责所在,即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等。韩愈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学习,而老师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这种观点反映了他对传统儒家思想中重视教育的看法。
2. 接着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提到的三种“耻学于师”的现象,并探讨其原因。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说明当时社会上存在着等级观念对求学的影响。
3. 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思考作者为何要强调“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反映了韩愈怎样的平等观念?
(四)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教师这个职业?
- 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与指导?
- 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继续学习?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给予评价鼓励。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及其对你成长的影响。
四、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耻学于师的现象及原因
平等观念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设计方案,希望能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师说》的内容,同时也能将其中的思想内化为自己行动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