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学中,《马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这篇作品以“千里马”比喻人才,通过讲述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上埋没人才现象的不满和对人才得不到重用的深切同情。
原文回顾: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深度解读:
在这篇文章中,韩愈通过“千里马”的形象,揭示了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实。他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认为如果没有伯乐去发现和培养人才,即使再优秀的人才也可能被埋没。文中提到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形象地描绘了那些不懂得珍惜和利用人才的统治者。他们对待人才的方式粗暴且无知,导致人才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最后的感叹“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更是点明了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缺乏识才之人、不重视人才的愤慨之情。韩愈希望统治者能够认识到人才的价值,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机会。
阅读思考题:
1. 你认为“千里马”象征什么?
- 提示:可以理解为有才华的人才。
2. 文章中的“食马者”指的是谁?
- 提示:可以理解为那些不懂得赏识和使用人才的统治者或管理者。
3.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 提示: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痛惜以及对社会缺乏伯乐的批判。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韩愈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能从中体会到他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关怀。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篇文章中汲取力量,在生活中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呼吁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人才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