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潺潺,风起云涌。屈原行吟于泽畔,面容憔悴,神情忧郁。他披发行吟,手执长剑,似有千言万语,却难以出口。此时,一老者自江边而来,衣着朴素,神态安然。此人乃渔父,以打鱼为生,常在江上往来。
渔父见屈原神色不宁,便问曰:“子非三闾大夫乎?何故至于斯?”屈原答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闻之,微微一笑,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放为?”
屈原听后,沉思良久,未作回应。渔父又曰:“夫圣人者,不拘于世俗,能随遇而安。今子若能顺时而动,岂不更得其所哉?”屈原叹息曰:“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言罢,遂抱石自沉。
渔父闻之,亦不复言,乃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歌声悠远,随风飘荡,仿佛诉说着一种超然的智慧。
《楚辞·渔父》虽短,然寓意深远。它不仅展现了屈原对理想的执着与坚守,也通过渔父的劝诫,揭示了另一种处世之道——顺应时势,知进退,明得失。两者虽立场不同,但皆体现了古人对人生、仕途、道德的深刻思考。
此篇文字,虽为楚辞之一,实则寓理于情,借古喻今,至今仍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