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上册《搭石》课堂实录(教学实录及三)】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搭石》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课堂设计和深入的文本解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朴素情感与人文精神。本节课是《搭石》教学的第三课时,重点在于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开始时,教师以一段轻柔的音乐为背景,引导学生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搭石”这一意象在文中的作用。通过提问的方式,如“你有没有见过搭石?”“搭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等,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精读环节。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如“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学生逐渐体会到文中人物的善良与无私。教师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身边是否有类似的行为,从而增强文本的现实意义。
在朗读环节,教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包括齐读、分组读、个人朗读等,让学生在不同的节奏中体会文字的情感变化。同时,教师还特别关注学生的语音语调,适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语气和情感。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设计了小组讨论活动。学生围绕“为什么作者要写搭石?搭石象征着什么?”等问题展开交流。通过讨论,学生们逐渐明白,搭石不仅是生活的工具,更是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的象征。这种理解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也提升了他们的思维深度。
在写作训练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情”,并尝试表达其中的情感。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许多同学都写出了真实而感人的内容,如“妈妈每天为我准备早餐”“同学在我摔倒时扶起我”等,体现了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总结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了“平凡中的伟大”这一主题,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好。同时,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阅读相关文章,积累语言材料,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课堂实践,教师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