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核舟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 学习作者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和语言特色。
-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对古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湛技艺。
-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1.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 理解作者如何按空间顺序描写核舟的结构和细节。
- 难点:
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2. 体会作者对工艺品的细致刻画及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如核舟模型)、课文录音。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完成预习作业。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枚微雕作品或核舟图片,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引导学生思考:古人是如何在这么小的物体上雕刻出如此精细的作品?引出课题《核舟记》。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 疏通文意:
分组讨论,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 梳理结构:
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结构脉络:介绍核舟的来历、描述核舟的形状、具体刻画人物、最后总结评价。
(三)深入探究(20分钟)
1. 语言品味:
选取重点句进行分析,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精准、描写细腻的特点。
2. 写作手法:
讨论作者如何按空间顺序展开描写,从船舱到船头再到船尾,层层递进,条理清晰。
3. 艺术欣赏: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核舟上的各种人物动作、神态,感受作者对细节的刻画和对艺术的热爱。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
提问:“现代科技发达,我们是否还需要传统手工艺?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2. 布置小作文:
“假如你有机会看到这件核舟,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它?”
要求学生运用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进行写作。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练。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词汇和句式。
2. 摘抄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并写出自己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课内容,做好笔记。
六、板书设计
```
核舟记
┌───────────────┐
│作者:魏学洢 │
│核舟的构造与人物描写│
│方法:按空间顺序说明 │
│语言:简练生动 │
└───────────────┘
```
七、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文言文讲解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需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