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目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侧目”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感到惊讶、不满或不屑,但在文言文中,“侧目”的含义更为丰富,具体使用时需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首先,“侧目”字面意思是“斜着眼睛看”,这在古文中常用于表达一种带有情绪的观察方式。这种眼神往往不是平视,而是带着某种心理活动,比如愤怒、鄙视、警惕或惊讶。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句:“项王怒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也。’于是项王乃召黥布、蒲将军等,使击秦军。……樊哙入,未得辞,因沛公之请,立坐于帐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项王未有以应,曰:‘壮士!又能为寿。’樊哙从良坐。项王曰:‘沛公安在?’张良曰:‘沛公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曰:‘壮士!赐之卮酒。’……”虽然这段文字中没有直接出现“侧目”,但若在类似场景中出现“侧目”,便可能表示项王对樊哙的举动感到惊讶或不满。
再如《战国策·齐策一》中提到:“左右皆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此类语境中,如果有人“侧目”他人,则可能是出于嫉妒、不屑或警惕。
此外,“侧目”有时也可用于描述对某些行为或现象的非议和不满。例如在《汉书·东方朔传》中,有“天下多忌讳,而民多怨望,故民不聊生,而士大夫亦不敢直言。于是,贤者隐遁,奸邪得志,百姓侧目而不敢言。”这里“侧目”便是指人们对现实不满,只能暗自观望,不敢公开表达意见。
总的来说,“侧目”在文言文中并非单一意义,它既可以表示一种眼神上的动作,也可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态度,如轻蔑、怀疑、不满或震惊。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理解其含义,避免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