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追赶小明”这一生活情境,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够根据题意建立正确的方程模型,并进行求解。
2. 过程与方法
借助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分析—建模—求解—验证”的完整数学思维过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学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并正确解答。
- 难点:理解“追赶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准确建立等量关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情境导入视频、练习题卡
- 学生:课本、练习本、笔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动画短片:小明放学后没有及时回家,他的妈妈发现后开始追赶。通过这个情境,引出课题:“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
提问:
- 小明和他妈妈分别以怎样的速度行走?
- 谁先出发?谁后出发?
- 我们如何计算妈妈什么时候能追上小明?
引导学生思考:这类问题属于什么类型?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
2. 探究新知(15分钟)
出示例题:
小明从学校出发步行回家,每分钟走60米。10分钟后,妈妈从学校出发骑车回家,每分钟行120米。问妈妈需要多少分钟才能追上小明?
引导学生分析:
- 小明提前走了10分钟,走了多少米?
- 设妈妈用了x分钟追上小明,那么小明总共走了多少时间?
- 两人在相同的时间点到达同一地点,因此他们走的路程相等。
建立方程:
小明走的总路程 = 妈妈走的总路程
即:60×(10 + x) = 120×x
解方程:
600 + 60x = 120x
600 = 60x
x = 10
答:妈妈需要10分钟才能追上小明。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步骤:
① 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数;
② 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③ 列出方程;
④ 解方程并检验。
3. 巩固练习(10分钟)
出示两道类似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题目1:
小明从家出发步行去学校,每分钟走50米。15分钟后,爸爸从家出发骑自行车去学校,每分钟行200米。爸爸需要多少分钟才能追上小明?
题目2:
小明骑自行车从A地出发,每分钟行100米。10分钟后,小红从A地出发步行去B地,每分钟行60米。问小红要多久才能追上小明?
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取典型答案进行讲解,强调单位统一和等量关系的准确性。
4. 拓展延伸(5分钟)
提出一个变式问题:
如果小明不是提前出发,而是和妈妈同时出发,但小明的速度比妈妈慢,那该如何计算他们相遇的时间?
引导学生思考:
- 如果两人同时出发,但速度不同,如何判断谁先到终点?
- 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表示这种情况?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列方程,教师适当引导。
5. 课堂小结(3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如何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追赶问题”。关键在于:
- 明确已知条件和未知数;
- 找准等量关系;
- 正确列出方程并求解。
6. 布置作业(2分钟)
完成课本第XX页的练习题,要求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追赶小明”的真实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后续可结合更多生活实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