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拿来主义的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拿来主义”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文化、思想交流中的现实意义;掌握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表达的核心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辨别文化吸收中的优劣之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开放、理性、包容的文化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反对盲目崇拜外来文化或极端排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及鲁迅的论述逻辑。
- 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拿来主义”,避免“送去主义”或“闭关主义”。
三、教学准备:
- 教材:鲁迅《拿来主义》原文
- 多媒体课件(含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 学生预习任务:通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结构与主要观点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听到‘引进’‘借鉴’‘学习’等词语,你认为这些做法是否合理?有没有可能带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吸收与自我发展的关系。
第二环节:文本解读(20分钟)
1. 整体感知:
- 介绍作者鲁迅及其写作背景(1934年,抗战前夕,民族危机加深)。
- 简要梳理文章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2. 重点分析:
- “送去主义”:指一味地将本国文化送出去,缺乏自主意识。
- “送来主义”:指被动接受外来文化,不加甄别。
- “拿来主义”:主张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强调主动性和批判性。
3. 语言赏析:
- 分析鲁迅语言的讽刺意味与逻辑严密性,如“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等语句。
第三环节:小组讨论(15分钟)
问题设计:
- 在现代社会中,“拿来主义”是否仍然适用?
- 举例说明哪些文化现象体现了“拿来主义”?
- 如何区分“拿来”与“照搬”?
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与补充。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10分钟)
结合现实案例:
-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如国学进校园、双语教学等)。
- 科技领域中“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 文化产品如电影、音乐、文学等的国际传播与本土化处理。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
- “拿来主义”不仅是文化策略,更是思维方式。
- 强调在开放中保持独立,在吸收中坚守本源。
- 鼓励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积极思考,勇于实践“拿来主义”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经历举例说明。
2. 阅读鲁迅其他杂文,比较其思想风格。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文本细读、小组合作与现实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与现实价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与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