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庄稼情纪实故事】在我们村,提起“老李头”,几乎没人不点头称道。他不是什么名人,也不是什么富商,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用一生与土地打交道的庄稼汉。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充满了平凡中的深情与执着。
父亲年轻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养活一家五口,他从小就跟着爷爷下地干活。那时候的农活,全靠一双手和一把锄头,风里雨里,日晒夜露。可他从不抱怨,反而总说:“庄稼是咱的命根子,种好了,日子就有盼头。”
改革开放后,村里开始分田到户,父亲成了第一批拿到责任田的人。那一年,他像孩子一样兴奋,把每一块地都当成宝贝。春天播种,他早早起床查看墒情;夏天插秧,他顶着烈日一株株地栽;秋天收割,他背着一捆捆稻谷,笑得比谁都开心。冬天闲下来,他也不闲着,修整农具、翻土备耕,为来年做准备。
有人问他:“你天天跟庄稼打交道,不觉得累吗?”他总是笑着说:“不累,我看着它们长大,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有一次,村里要搞开发,打算把一片良田改成工业园区。父亲听说后,连夜跑到村委会,坚决反对。他说:“这地是我祖祖辈辈种过的,不能让给那些开发商。”那天,他站在田埂上,眼里含着泪,手里攥着一把泥土,仿佛那是他最后的尊严。
虽然最终没能阻止,但他的坚持感动了很多人。村里人开始重新审视土地的价值,也开始关心起农业的发展。而父亲,依旧每天清晨出现在田间,默默耕耘。
如今,父亲已经年过六旬,身体不如从前,但他依然坚持种地。他说:“只要还能动,我就得看着这些庄稼。”他的儿子在外打工,女儿嫁到了城里,可他始终守着那片土地,守着那份对庄稼的深情。
有人说他是固执,也有人说他是痴人。可我知道,在他心里,庄稼不只是粮食,更是生活的希望,是家的根基,是他一生最深的情感寄托。
父亲的庄稼情,是一份无声的坚守,是一段朴实的岁月,更是一种无法替代的乡愁。